个人从公开发行和转让市场取得的上市公司的股份的持有期限少于1个月(含1个月)的,股利股利的全部收入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持股期超过1个月不超过1年(含1年)的应纳税所得额暂时减少50%;如果持股期限超过一年,则应纳税所得额暂时减少25%。
从公司利润向股东的股息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所支付的百分比为20%。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第2条以下个人收入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1)工资收入;
(2)劳务报酬;
(3)手稿的报酬;
(4)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5)营业收入;
(6)利息,股息和红利收入;
(7)物业租赁收入;
(8)财产转让收入;
(9)意外收入。
从前款第1项至第4项获得收入的个人居民(以下简称合并收入),应按照纳税年度计算个人所得税;按项目计算个人所得税。从前款第5项至第9项取得收入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法的规定另行计算个人所得税。
《中华民国个人所得税法》是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国家法律文件。
当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于2011年6月30日颁布,将于2011年9月1日生效。《个人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实施条例》(1994年1月28日颁布),《税收征收和管理法》(2001年4月28日颁布)以及《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和管理条例》中国各级税务机关发布的税收构成了当期中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主要法律依据。
扩展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对以下个人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1)省,省人民政府,国务院部委和人民解放军上级单位颁发的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环境保护等奖项外国组织和国际组织;
(2)国家发行的国家债务和金融债券的利息;
(3)按照国家统一规定发放的补贴和津贴;
(4)福利费,退休金和救济金;
(5)保险赔偿;
(6)军事人员的服务转移费,遣散费和退休费;
(7)按照国家统一规定支付给干部和职工的安置费,辞职费,基本养老金或退休金,退休金和退休金;
(8)各国大使馆,领事官员和其他使馆和领事馆其他人员的收入,应根据有关法律予以免税;
(9)中国政府签署的国际公约和协议中规定的免税收入;
(10)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免税收入。
前款的第十条免税规定应由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5条在下列情况之一中,可减免个人所得税。具体范围和期限,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1)残疾人,孤儿和烈士的收入;
(2)因自然灾害遭受重大损失的人。
这取决于具体情况。
如果这是买方从房地产公司获得的默认收入,则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其余则不需要。
《个人所得税法》第2条规定,应税收入包括以下11类:工资和薪金所得;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收入;
来自企事业单位承包和租赁业务的收入;劳务报酬收入;薪酬草案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
来自利息,股息和股息的收入;物业租赁收入;财产转让收入;意外收入;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的其他收入。
个人所得税
1,法律对象
在中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是在中国有收入的人和不在中国生活但有来自中国的收入的人,
包括中国公民,在中国获得收入的外国人以及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同胞。
2.居民纳税人
在中国有住所或没有住所并在中国居住了一年的个人是居民纳税人,应承担无限的纳税义务。
是要对在国内外获得的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
3.非居民纳税人
没有居民或没有在中国居住或没有住所但在中国居住不到一年的人是非居民纳税人,
假设纳税义务有限,并且仅对从中国境内获得的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征收
1.工资,薪金收入工资,薪金收入是指薪金,薪金,奖金,年终薪金的增加,劳动红利,津贴,补贴以及与个人为受雇或受雇而获得的任用或雇用有关的收入。其他的收入。
这意味着,只要个人获得的收入与工作或工作相关,则纳税人(不论其单位所得税)是居住在中国的收入者
并且,资本支出或现金,实物,有价证券等形式的支付渠道都是工资和薪金收入项目的应税对象。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收入
3.企业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活动收入是指从个体承包经营,租赁经营活动以及分包和转租获得的收入。
包括每月或每月赚取的个人收入。
5.手稿报酬是指个人以出版书籍,报纸和期刊的形式出版和出版其作品而获得的收入。
6.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是指个人使用专利,商标,版权,非专利技术和其他特许权使用权获得的收入;
使用版权所得的收益,不包括手稿的贡献。
7.利息,股息和股息收入是指拥有债权和权益的个人从利息,股息和股息获得的收入。
8.财产租赁收入是指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械设备,车辆和船舶以及其他财产所获得的收入。
9.财产转让收入是指个人转让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械设备,车辆和船舶以及其他财产而获得的收入。
10.意外收入是指个人获胜,获胜,获胜和其他意外收入。
公司法人从有限合伙企业获得的股利应缴纳公司所得税。可以免税的股息仅限于投资于国内法人企业的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
第十九条非居民企业取得本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收入,应当按照下列方法计算应纳税所得额:
(1)股息,股利和其他股权投资收入以及来自利息,租金和特许权使用费的收入,全部收入应为应纳税所得额;
(2)对于财产转让所得,扣除财产净值后的所得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3)对于其他收入,应税收入应按照前两项规定的方法计算。一个
第二十六条企业的下列收入为免税收入:
(1)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
(2)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股息和其他股权投资收益;
(3)在中国设有机构和场所的非居民企业从居民企业获得与股本和场所实际相关的股本投资收益,例如股息和红利;
(4)合格的非营利组织的收入。一个
扩展配置文件: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以下支出不可扣除:
(1)资本支出。指纳税人的购置,固定资产建设和外国投资支出。企业的资本支出不得直接在税前扣除,而应通过折旧逐步摊销。
⑵无形资产转让和开发支出。指纳税人用于购买无形资产和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各种费用。无形资产和开发支出的转移,不直接扣除,在受益期内分期摊销。
(3)资产减值准备金。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不得在税前扣除;其他资产的减值准备,在转为重大损失之前,不得扣除税项。
⑷违法操作和没收财产的罚款。纳税人违反州法律。法律,法规,有关部门的罚款和没收财产的损失不予扣除。
⑸滞纳金,罚款和各种税款的罚款。违反国家税收规定的纳税人,税务机关的滞纳金和罚款,司法机关的罚款以及上述以外的各种罚款,不得在税前扣除。
⑹自然灾害或事故中有偿的部分。遭受自然灾害或事故的纳税人不得从保险公司扣除税款。
⑺超过国家扣除额的公共福利和救济捐款,以及非公共福利和救济捐款。纳税人用于非公共福利,救济捐款以及超过年度利润总额12%的捐款。不允许扣除。
⑻各种赞助支出。
⑼与收入无关的其他支出。
企业所得税法规中,纳税人的应税收入的计算基于应计制。同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确定诸如分批销售商品和长期工程(劳务)合同等业务操作的准备金:
(1)如果分批出售商品,则可以根据合同中规定的购买和付款日期确定销售收入的实现;
⑵体系结构。超过一年的安装,装配工程和提供劳务,可以根据完工进度表或已完成的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⑶其他企业加工和制造大型机械设备,船舶等,为期超过12个月的,可根据竣工进度或工作量确定收入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