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公司帐户入金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款投资
贷款:银行存款-公司普通帐户
2.购买金融产品
借款:短期投资
贷款:其他货币资金-存入投资资金
3.处置理财产品
贷款:短期投资
投资收益
4.收回投资资金
借:银行存款
贷款:其他贷款货币资金-存入投资资金
我可以购买保险来避税吗?当被朋友问到这个问题时,每个人都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我,觉得我刚从火星上下来。他们的回答是决定性的:当然,许多保险从业人员和在线文章都这么说。我检查了互联网,确实如此。但是现实有点残酷。购买商业保险可以避免税收,并可以在互联网上流行一个流行词。那只是一个传说。
在讨论此问题之前,为了避免歧义,我们首先定义涉及的两个关键概念:保险和避税。这里的保险是指商业人身保险,而不是社会保险和团体保险,包括个人人寿保险,健康保险,事故保险和财产保险;避税是指纳税人使用税法允许的方法进行适当的税收筹划以获得某些税收优惠。
保险政策可能在三个主要地方涉及税收:购买保险,保险期和支付保险金。
购买保险时,如果用于支付保费的钱是税前收入,则可以达到避免缴税的目的。在某些外国国家,例如美国,某些类型的保险是使用被保险人的税前收入购买的。作为一项诱人的福利,许多公司为员工提供医疗保险计划。如果该雇员参加了医疗保险计划,他将必须支付部分保费。这部分支出从员工的税前收入中扣除。这是团体保险,不是我们讨论的范围;如果员工认为公司提供的医疗保险不足或不好,并选择购买个人商业医疗和牙科保险,则其保费也可以从税前收入中扣除。自由职业者购买医疗和牙科保险也是如此;人寿保险费通常没有税收优惠,但是在某些国家/地区也有例外,例如澳大利亚,养老金“超级年金基金”可以包括一些人寿保险,例如死亡,伤残等等,这部分保费直接从年金基金帐户中扣除,年金基金由税前收入组成,因此享有税收优惠。不幸的是,在我国现行税法体系下,这些税收激励措施尚不存在。如果您不相信我,请闭上眼睛仔细思考,您缴纳的税款是税前还是税后?
在保险期内,保单也可能会获得一些税收优惠,即所谓的“税收延误”。也就是说,该保单中的投资收益不必在当年缴纳所得税(“延税”),并且在缴纳保险费时将缴纳相应的税款。这项税收优惠听起来并不吸引人,但是实际获得的税收却相当可观。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假设一个年投资收益为8%,税率为25%,则一个保单的现金价值为10,000元。如果每年支付投资所得税,则40年后该保单的帐户价值为103,000,但是如果采用延期纳税,则40年后该税额将支付一次,该帐户值为217,000。当然,在许多国家中,对保险单征税是有条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保险单必须是转移风险的工具,而不是变相的储蓄或投资工具。换句话说,对于符合人寿保险定义的保单,它必须通过一些测试标准。最常见的标准是保额与现金价值之比。在加拿大和美国,该比率基于被保险人的年龄,例如,45岁的被保险人的相应比率为1:2.5;换句话说,如果此人有保单,则保额为10。10,000元人民币,且现金价值为50,000元人民币,该保单将不被视为人寿保险单,并且将失去税收优惠。目前,中国的政策性投资收入没有“税收延误”。原因很简单:中国尚未对投资收入征收所得税。因此,荒谬地说在中国购买保险可以避免对保单投资收益征税。为什么要避免不存在的税收?
最后,当支付保险金时,有可能避税。首先是个人所得税。由于保险公司的赔偿是对遭受保险事故的被保险人的经济赔偿,因此保险金是根据保险合同支付的金额,而不是个人收入,因此不存在缴纳个人所得税的问题。第二是遗产税。据我所知,没有一个国家对保单受益人收到的纯死亡保险金征收遗产税。如果是具有帐户价值的新人寿保险单,例如上述保单投资收益的税收扩展,在美国和其他国家/地区,只有通过“人寿保险渠道”的部分才能从房地产中排除并避免遗产税。在中国,人寿保险费也可能包括在遗产中。根据《保险法》的规定,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保险金为被保险人的财产,保险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履行支付保险金的义务。中华民国”:
(1)没有指定的受益人,或者无法确定受益人的指定;
(2)受益人在被保险人之前死亡,没有其他受益人;
(3)受益人依法丧失受益权或放弃受益权,没有其他受益人。
可以看出,人寿保险费完全有可能计入遗产中。在中国征收遗产税时,将征收遗产税。但是,讨论遗产税还为时过早。中国的遗产税计划仍在制定中,他说购买保险可以避免遗产税,也可以避免不存在的税!
1.使用公积金避税
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有关规定,工人阶级个人每月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可从税前扣除,这意味着按照该标准缴纳的住房公积金不征税。 。同时,员工可以支付补充公积金。因此,普通员工仍有一定的空间增加公积金的存款。工资纳税人使用公积金避税是合理可行的。应该强调的是,使用个人缴纳补充性公积金避税时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纳税人必须在其单位开立个人补充性公积金帐户。第二点是,尽管纳税人的每月补充公积金支付了避税,但它不能随机取款巩固了个人资产。
其次,使用捐款进行税前扣除以实现避税
(1)中华民国个人所得税实施条例
个人通过中国的社会组织和国家机构将其收入捐赠给教育和其他社会福利事业,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贫困地区,金额不超过纳税人申报的应纳税所得额的30%可以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一部分。这意味着在进行捐赠时,个人必须遵守有关捐赠方法,捐赠方向和捐赠金额的规定,以使这部分捐赠免征个人所得税。计算公式为:捐赠限额=应税收入* 30%,允许扣除额=实际捐赠金额(≤捐赠限额)。
(2)2008年5月23日,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四川汶川8.0级地震发布了《关于向地震灾区捐款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和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55号)
通知规定,如果个人通过指定机构向灾区捐款和捐物,则在缴纳个人所得税时可以按照规定的标准在税前扣除。具体规定如下:首先,个人通过扣缴义务人向灾区捐款。代扣代缴单位应当出示由政府机构或者非营利组织出具的简易捐赠证书,并记录代扣代缴个人的捐赠时间表。代扣代缴税款时,应依法扣除。其次,如果个人通过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向受灾地区的捐赠直接纳税,则捐赠者应立即出示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向扣缴单位发行的捐赠文件。纳税时依法扣除税款;对于自行申报税收的个人,税务机关会根据收到的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的捐款,依法扣除。最后,扣缴单位应将全部个人所得税的全部个人所得税扣缴声明提交税务机关,并应提交政府机构或非营利组织发出的捐赠收据(复印件) 。总捐款额和当期扣除的捐款额。
(3)地震的“特殊党费”
第三,可用于财务管理的避税产品类型
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推出新的理财产品。这些财富管理产品中的许多不仅具有比储蓄更高的回报,而且不缴税。例如投资基金,购买国债,购买保险,教育储蓄等。无疑,许多财富管理产品为工人阶级提供了更多选择。可以进行仔细的思考和选择:我们不仅可以避免税收,而且可以合理地分散资产,还可以提高收入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这是现代人在财务管理中的智慧。
(1)选择免征个人所得税的债券投资
《个人所得税法》第4条规定,政府发行的债券利息和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利息免征个人所得税。其中,国债利息是指持有中国财政部发行债券的个人的利息收入,即国债利息;国家发行金融债券的利息,是指持有国务院发行金融债券的个人取得的利息收入。2007年12月,一年期记账式国库债券的年利率为3.66%;十年期记账式特别国债(八期)的年利率为4.41%;三月的第十九学期簿记国债的票面利率为3.38%,平均收益率良好。选择免征20%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发行的金融债券和国债不仅要遵守税法的规定,而且还要实现避税并从中获得一些收益。避税渠道。
(2)选择正确的保险项目以获得税收优惠
我国的相关法律规定,居民购买保险可享受三大税收优惠:1.个人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规定的比例提取住房公积金和医疗保险基金,并缴纳给居民。指定金融机构,不包括个人的当期工资和薪金收入免缴个人所得税; 2.由于保险赔偿金是要赔偿个人的意外和不幸损失,而不是个人收入,因此免征个人所得税;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存入银行个人账户的利息收入也免征个人所得税。
第四,利用暂时免税的优势,积极利用国家规定的时差来避税
个人投资者买卖股票或基金所获得的差额收入暂时无需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现行的税收法规,这是为数不多的可从个人财产转让中暂时免征个人所得税的项目之一。。纳税人可以选择自己的股票或基金进行买卖,通过低价买卖和高价买卖来获得差额收益,间接实现了合理的避税。但是,由于许多纳税人不是专业的财务人员,也不具备专业知识,因此需要以这种方式咨询专家,及时学习相关知识,并谨慎行事。
第五,使用税收优惠政策
优惠税收政策现在更笼统地称为税收支出或税收支出。是政府支持某些地区,行业,企业和企业的发展,还是有实际困难的纳税人的发展。通过某些机构安排给予照顾,为某些纳税人提供特殊的税收政策。例如,放弃全部或部分应纳税额,或退还一定比例的应纳税额,依此类推。一般来说,税收优惠的形式有:免税,免税,起征点,减税,优惠退税,加速折旧,优惠税率,损益,免税额和延迟缴税。税法中的这项规定减轻某些纳税人的税负是一项税收优惠政策。
六。积极使用通讯发票,运输费用,差旅费和误付发票,以避税
中国税法规定:以现金形式支付的通讯补贴,交通补贴和伙食补贴应视为工资和薪金,应计入税基并计算和支付个人收入税。根据经济业务的实质而发生并取得实际报销的合法发票的任何事情,都是企业的正常营业费用,不需要个人所得税。因此,笔者建议纳税人在报销通讯费,交通费,差旅费,伙食费等时,应使用现实,合法,有效的账单来报销实际支出,以免误认为补贴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了避税的效果。
7.使用年终奖金来避税
税法规定,对于实行年薪制和绩效工资的单位,个人在年底获得的年薪和绩效工资将被计算并作为一个月的工资和薪金收入支付根据纳税人获得的年度一次性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