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税天堂和国际避税
实施低税制模式的国家和地区通常称为“避税天堂”,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纯国际避税天堂,即无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净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
“避税场所”,也称为“避税天堂”或“避税天堂”,是指国际上免税甚至免税的地方,即外国人无需获得收入或拥有资产即可交税或只交少量税。这个地方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特定区域,例如港口,岛屿,沿海地区或交通便利的城市。
国际避税涉及征税国和跨国公司的双重利益,其原因也与两者有关。就征税国而言,立法和司法都是避税的发起者,但是相比之下,立法法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利益和意愿,通常以更积极的方式为国际避税提供合法性面纱。在中国现代法律体系还不成熟的特殊环境下,混乱的立法,缺乏透明度,过度的税收优惠,不清楚的优惠条款和法规等,都使国际避税变得轻而易举。其中,能够吸引外资,帮助外国公司逃避应纳所得税的护身符,是中国立法中明确规定的“超国民待遇原则”。
1.国际避税的基本内涵
很难给出国际避税的准确定义。根据每个家庭的优势,国际避税可以定义为:国际避税是指跨国纳税人在税收法规范围内通过个人(个人或法人)或团体(资金)(货币)使用法律手段。没有独立法人资格或资产)跨税收边界的流向或非流向,以达到减轻或消除税收负担的目的。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国际避税与国际逃税不同。尽管两者都有导致减少东道国财政收入的后果,但国际避税本质上是使用法律手段减轻税收负担,而国际逃税则是利用非法手段实现上述目的。
2.避免国际避税的原因
任何事物的出现和存在都有其内在原因,国际避税也不例外。从内部角度来看,国际避税的内在动机是由于纳税人的强烈愿望,即尽一切可能减少税负。从外部因素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国家之间的税收差异。国家之间的税收差异如下:
1.各国纳税人在税收体系中的纳税义务不一致。在各国的税收制度中,关于纳税人及其纳税义务的规定是最基本的规定,对其他规定有所限制。从各国现行法规来看,主要分为三类:
{1}如果某人是一个国家的居民,则必须在其居住国缴税;
(3)如果某人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公民),那么他必须在该国家纳税。
2.征税的范围和方法不同。各国对需要征税的税种,不需要征税的税种以及对不同收入征税的方式有不同的税种。例如,某些国家不对收入,财富或财富转移征税;一些国家不对资本收益征税。
3.税率的使用存在差异。例如,对于所得税,一些国家实施比例税率,而另一些国家实施过高的累进税率。实行比例税率的国家也有不同的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的国家的税率和等级不同。
4.税基存在差异。例如,对于所得税,每个国家都规定了应纳税所得额的征收,但各国之间的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方法有所不同。给予税收优惠将缩小税收基础,取消各种税收优惠将扩大税收基础。在固定税率的情况下。税基的大小决定了税负的水平。
5.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不同。为了消除和减轻双重征税,所有国家都采取了避免双重征税的方法。通常有三种主要方法,即信贷法,免税法和扣除法。这三种方法在消除双重征税方面是不同的。其中,免税方式最有利于纳税人,其次是抵免法,扣除方式最不利于纳税人。对于纳税人,他们当然希望最大程度地避免双重征税。
6.实际的税收征收和管理水平有所不同。由于各种原因,各国的收集和管理水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尽管一些国家对税收义务有较严格的规定,但由于无法跟上征收和管理的水平,因此并未严格执行税法,名义税收负担沉重,但实际税收负担却很大。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非税法也对国际避税程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移民,外汇管理系统,公司法,以及银行的保密习惯或还存在其他保密责任。除了上述直接原因之外,诸如通货膨胀之类的东西也是重要的刺激因素。
国际避税分为正向避税和反向避税。纳税人进入低税管辖区而避开高税收管辖区的避税称为远期避税,反之亦然是反向避税。数据如下:
直接避税:如果公司总部位于A国,而分支机构位于B国,则A和B的所得税税率分别为40%和30%,总公司收入为10,000元。A国的应纳税额为10,000×40%= 4,000元。如果总部通过“进进出出”方法将收入的一半转移到其在B国的分支机构,则该总部在A国的应纳税额为5,000 x 40%= 2,000元。B国公司的应纳税额为5,000×33%= 1,650元。对于跨国纳税人,可减少350元的税收。但是,跨国纳税人的这种避税行为使A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减少了(10,000-5,000)×40%= 2,000元,同时使B国政府的税收收入增加了5,000× 33%= 1,650元。
反向避税:A国将税收增加了27,500元,B国将税收减少了50,000×35%= 17,500元。企业B减少的利润是:39,000-19,500 = 19,500元从数量上看,企业B欠乙方的利润减少额恰好是跨国纳税人缴纳的额外税款与企业A利润增加额之和。企业B的应税所得为50,000元,剩余的50,000元的利润转移给A国中的A公司。因此,企业B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0×35%= 17,500企业B的税后利润为:50,000-17,500 = 32,500元企业B的税后利润分别属于企业A和企业B。对于国家B双方之间的分配,企业A的利润应为:32,500×40%= 13,000元。乙公司的利润应为:32.500×60%= 19500元。如果增加50,000元,则附加所得税额应为:50,000×55%= 27,500元。企业A的税后利润增加为:50.000-27,500 = 22,500元这种行为不仅会减少国际税收负担,还会增加国际税收负担。但是,由于甲公司的独家税后利润为22,500元,因此净利润将最大化。甲公司的最终利润为:13,000 + 22,500 = 35,500元。与发生反向避税之前相比,A公司的利润增加使A国的A公司在B国成立了合资企业B。并负责原材料的进口和产品的出口。根据协议,税后利润的40%属于企业A,而60%属于企业B的州B。在纳税年度中,企业B应实现利润10万元。根据税法,A国的所得税率为55%,B国的所得税率为35%。因此,企业B应向国家B缴纳所得税额:100,000×35%= 35,000元。企业B的税后利润为:100,000-35,000 = 65,000元税后利润。对于企业B的乙方分配,企业A的利润应为:65,000×40%= 26,000元。乙公司乙方的利润应为:65,000×60%= 39,000元但是,由于企业A操纵了企业B的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企业B实现了应纳税所得额50,000元,剩余的50,000元利润转移给了国家A的企业A。因此,企业B的应纳税所得额为:50,000×35%= 17,500企业B的税后利润为:50,000-17,500 = 32,500元企业B的税后利润分别属于企业A和企业B。对于国家B双方之间的分配,企业A的利润应为:32,500×40%= 13,000元。乙公司的利润应为:32.500×60%= 19500元。如果增加50,000元,则附加所得税额应为:50,000×55%= 27,500元。企业A的税后利润增加为:50.000-27,500 = 22,500元这种行为不仅会减少国际税收负担,还会增加国际税收负担。但是,由于甲公司的独家税后利润为22,500元,因此净利润将最大化。企业A的最终利润为:13,000 + 22,500 = 35,500元。与发生反避税行为之前相比,企业A的利润增加额为50,000(55%-33%)= 10,000人民币A增加税收27,500元,而国家B减少税收:50,000×35%= 17,500元。企业B的乙方的利润减少额为:39,000-19,500 = 19,从500元的角度来看,企业B欠乙方的利润减少额仅为跨国纳税人超额纳税额与企业A利润增加额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