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税收益的定义
节税收益是指纳税人在不违背税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当存在着多种纳税方案的选择时,纳税人通过充分利用税法中固有的起征点、减免税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尽可能地节省会计支出而相应获得的收益。
2、节税收益的计算方法
收益=(应缴纳税款-实际缴纳税款)*收益率
合理避税是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来达到纳税人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
避税的种类按其特征和内容分为国内避税、国际避税和税负转移三种形式。从实用角度来看,国内的避税就是指企业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和手段避开国内纳税义务。
举个例子:
分摊费用
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要按一定的方法摊入成本。费用分摊就是指企业在保证费用必要支出的前提下,想方设法从账目找到平衡,使费用摊入成本时尽可能地最大摊入,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避税。 常用的费用分摊原则一般包括实际费用分摊、平均摊销和不规则摊销等。只要仔细分析一下折旧计算法,我们就可总结出普遍的规律:无论采用哪一种分摊,只要让费用尽早地摊入成本,使早期摊入成本的费用越大,那么就越能够最大限度地达到避税的目的。至于哪一种分摊方法最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限度地避税目的,需要根据预期费用发生的时间及数额进行计算、分析和比较并最后确定。
债务具有税盾作用,原理如下: 假设一个企业有100万元全部是自己的钱,没负债。 某桩生意的利润率是20%%,因此某年他赚了20万元(=100*20%%),没有利息。 按照25%%的企业所得税率,应该缴纳企业所得税4.5万元(=20*25%%)。 这样算下来,公司这一年实际的净利润是15.5万元(=20-4.5)。这些钱可以股东分了。 假设同样是这个企业,自己有100万,又去银行贷款10万,一共110万元。 同样一桩生意利润率是20%%,某年赚了22万元(=110*20%%,不考虑贷款利息的情况下)。那么他应该缴纳多少税呢? 我们假设他贷款是一年期的,那么贷款利率是5.31%%,应该支付银行利息是0.531万元(=10万*5.31%%)。 那么他实际赚了21.469万(=22-0.531)。注意:计算所得税的时候要扣除利息,因此交税的基数不是22万,而是21.469万。 还是按照25%%企业所得税率计算,公司应缴纳所得税5.36725万元(=21.469*25%%)。 这样算下来,公司实际净利润是16.10175万元(=21.469-5.36725=22-0.531-5.36725)。 高于没有负债时的实际净利润! 一个原因是通过负债发挥了财务杠杆作用,借钱生钱。 另一个原因,负债部分的利息是不用交税的,可以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的,这就是税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