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企业所得税的税收筹划2008-12-08 11:12:23
I.使用免税收入进行税收筹划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引入了“免税收入”的概念,并将政府债券的利息收入,股权投资收入和非营利组织的收入视为“免税收入”,以享受优惠税收待遇。
因此,当企业有闲置资金时,可以将其与其他投资项目进行比较,准确地估计项目的收益率,并在获得相同收益率时优先购买政府债券和股权投资。在税收筹划中,有必要区分非营利收入和非营利组织的利润收入。如果不加区别,将不会被视为免税收入。
使用优惠税率进行税收筹划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将内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定为25%,但对某些企业设定了优惠税率,如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为15%,小型企业为20%。 ,小利润企业和民族自治地方的企业,地方政府可以减免在当地应纳的所得税,非居民企业为20%。税法规定了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小微利企业的标准。
关于新企业所得税优惠税率的确定,企业应努力创造条件,建立符合25%以下税率的企业,如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企业,将大型企业划分为小微企业或小微企业,或者合理安排公司的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0万元的门槛,以便善用民生政策,达到降低企业所得税的目的。
三,利用产业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
一,国家需要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旧的企业所得税法只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15%的优惠税率。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放宽了地域限制,并在全国范围内扩展,同时收紧了确定高科技企业的标准。
对于仅使用高科技作为部门帐户的现有公司,他们可以分拆高科技业务,并成立独立的高科技企业以适用15%的税率。当然,高新技术企业必须属于“国家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必须由国家有关部门认定。2.对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有关的行业和项目的税收优惠。
在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工业优惠政策的另一个重点是将与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安全生产相关的行业和项目纳入工业优惠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安全生产。促进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和投资。
企业购买的用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的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从当年企业的应纳税额中扣除10%;如果该金额未在当年贷记,则可以在接下来的5个纳税年度结转。这里的专用设备是指《环保专用设备环境所得税优惠目录》,《节能节水专用设备公司所得税优惠目录》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保护”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的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专用设备,并在5年内可以转让,租赁。
以“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中规定的资源为主要原材料,不受国家限制和禁止的产品,达到有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产品收入减少90%占总收入的百分比。在这里,以原材料作为生产产品材料的示例不得低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目录”中规定的标准。
因此,当企业需要购买与环保,节能,节水,安全生产有关的专用设备时,为了享受税收优惠和少交税款,必须成为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中的专用设备,并且注意年龄限制。
利用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进行税收优惠的税收筹划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技术创新设定了优惠条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也为企业提供了税收筹划的空间。
1.合格的技术转让收入可以免除或减少。即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收入中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 500万元以上的部分按企业所得税减半。
2.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以扣除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所产生的研发费用。也就是说,如果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而产生的研发费用不构成无形资产,并按实际扣除额计入当期损益,则按研发费用将被扣除;对于资产,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获取更高利润的保证,需要持续不断的高投入。企业应充分利用税收筹划,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获得国家的财政支持。例如,企业购买的专利技术的成本只能计入“无形资产”帐户中指定期间内的直接摊销。但是,如果企业和科研机构采用联合开发,则技术开发成本不仅可以一次性一次性扣除,而且可以从实际所得税中扣除50%。
3。如果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或其他原因需要加速折旧,则可以缩短折旧期限或采用加速折旧方法。采用缩短折旧年限的方法时,最小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的60%;如果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则可以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总年数法。
五,聘用特种人员的税收筹划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为安置残疾人和国家鼓励的其他受雇人员而支付的工资将另外扣除。其中,如果企业安置残疾人,将根据实际支付给残疾人的工资扣除100%的残疾员工工资。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取消了原有税法对移民人员比例的限制。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一定的合适岗位上安排尽可能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失业人员或残疾人,以充分享受税收优惠,减轻税收负担。
(作者:魏玉红,单位:徐州工学院管理学院)
资料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8.17.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