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必要弄清楚会计和税法是不同的。 会计准则不要求公司只能提取坏账准备金的0.5%。 相反,他们可以根据特定情况进行会计估计。 。
税法规定,税前可以支出的部分在0.5%以内,与会计准则不冲突。 这是税收调整的范围。 如果您不估计误差,则无需进行调整输入。
当最初认为应计提坏账的因素减弱甚至消失时,应注销更多的坏账准备。
1扣除更多的应计坏账准备:
例如,最初认为由于对方面临破产清算,应收客户的账款需要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以后,如果公司获利(或由第三方整合)并且具有足够的财务实力来偿还,则此时可以扣除更多的呆账准备金。
2.商业惯例:
企业应当设立“坏账准备”科目,以核算企业提取的坏账准备。企业应定期或至少在每年年底对应收款进行全面检查。预计可能会发生各种应收款坏账,对于无法确定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计提坏账准备。
3.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
由企业决定。企业应当列出目录,具体注明坏账准备的范围,提取方式,账龄划分和提取比例,并经股东大会或董事会批准;或者依照管理权限召开管理人员(工厂)或类似组织的会议根据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报告有关各方备案,并保存在公司所在地,供投资者检查。一旦确定了提取坏账的方法,就不得随意更改。如果需要更改,在批准后仍应将其提交给有关各方进行记录,并在会计报表注释中进行说明。
坏账准备计入资产减值损失,贷方贷记坏账。资产减值损失为损益表。借方表示增加,这是直接在损益表中扣除的项目,因此会影响损益表。坏账准备是资产类别,债权人必须减少资产,因此会影响资产负债表。
计提的坏账准备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其他因素不起作用(如果不减少所得税,在年度所得税结算中将增加税额)。
计提的呆账准备将减少当期公司的利润,但是从税收的角度来看,这不会影响公司当期的利润,因为税收只确认实际的坏账损失。该公司的坏帐准备金对利润有影响,主要是通过期末减少资产,增加当期费用和减少当期利润来实现的。它还可能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借款:资产减值损失贷款:坏账准备损益表中有资产减值行,因此会产生影响。一般而言,坏账准备的比例没有上限。至于比率,因行业而异。零售行业通常使用余额法提取,比率在5%到8%之间。 。餐饮业基本上不产生坏账。在生产行业中,重工业通常占15%,轻工业约占8%。
1.当前的财务系统规定应根据应收帐款余额的一定百分比计提坏账损失。从各行业收回坏账的企业比例为:建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农业企业为1%;对外经济合作企业为2%;外商投资企业3%;其他公司‰从3‰到5‰。
财政部根据各行业应收账款的金额和风险,确定不同行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
税法中可扣除的坏账准备与会计系统不同。 《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84号,以下简称《办法》)规定,纳税人的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不得超过其余额的5‰。应收账款 。
2008年新实施的新《企业所得税法》第四十五条规定,企业可以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提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专项资金。上述专项资金提取后用于其他用途,不得扣除。新税法只允许进行上述准备金,而包括坏账准备金在内的其他准备金则不得在税前扣除。
企业可以按照账龄法等会计准则计提坏账准备,但《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国税发〔2000〕084号)规定,“经批准的纳税人”提取坏账准备的,除规定外,坏账准备的提取比例不超过期末应收账款余额的5‰。 “因此,在年度企业所得税申报中,应计提的坏账准备的应计比例应在5‰之内。[具体来说,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有四种:“余额百分比法”, ),但是不同的方法对公司当前的利润影响不大!
如今,会计通常由企业自行设置。没有关于会计准则的特殊规定。它属于企业会计政策,可以自行确定。您可以使用账龄分析法,余额百分比法和个人确认法来计提坏账准备。只要提款的一部分通过公司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增加,就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